10月11日至14日,中德合作项目“中国西南山区文化景观保护与农业生态系统资源利用的策略和技术”——“中国生存景观(Living Landscapes China)”国际研讨会在西双版纳热带园举行,会议由版纳园主办、德国Hohenheim 大学协办,有来自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80名代表参加。11日上午的开幕式由云南农业大学李永梅博士主持,版纳园副主任李庆军研究员受园主任陈进研究员之托致开幕词,德方项目负责人Sauerborn教授和西双版纳州州长助理李刚同志也分别致辞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开幕式之后有5位中外专家做会议主题报告。之后是为期2天的学术报告、小组讨论、总结会议和闭幕式,学术报告分为生物多样性与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3大专题,共27场。14日,部分与会人员考察了该项目中方主要研究地点——纳版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合作项目研究成员由中国与德国的大学、研究所、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组成,中方除版纳园外,还有昆明植物所、云南农大、中国农大、云南社会科学研究院、云南生物多样性与传统知识研究会,中方项目总负责人为版纳园主任陈进研究员。德方由Hohenheim 大学、Passau大学、Kassel (Witzenhausen)大学、DITSL GmbH Kassel大学、柏林(洪堡)大学、联邦农业研究中心 (FAL) 、Justus-Liebig- Giessen大学组成,总负责人为Hohenheim 大学的Sauerborn教授。该项目总目标是:通过中德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建立一个整合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模型的多学科决策工具,用于支持中国西南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土地利用决策制定,目的在于保护农业生态系统文化景观及其多样性。中德科学家们将从自然和人类的利益出发引导大湄公河次区域的发展方案和土地可持续利用实践。
近年来,我国西南地区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拥有约3亿人口的大湄公河次区域(GMS)。该区域过去经济落后,生活贫困,然而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进展,现已成为全球发展最活跃的区域。最近引起全球瞩目、注入大量资金的新高速公路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在不久的将来连通GMS的各个国家,并将打开该区域与国际市场的通道。经济作物如橡胶等在当地经济中已经发挥重要作用的经济林木,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从而加速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人类的生活及其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区域的发展,当地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传统将面临着被快速改变的挑战,传统的土地利用系统甚至会消失。在这样一个变化的环境下,当地的决策者必须做出影响区域土地利用的长远规划。可是,由于缺少相应的决策制定工具,缺少帮助预期某些决策可能导致的后果的手段,对所采取的决策可能造成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很难评估。到目前为止,决策者还不可能对提出的备用方案做出对比或权衡,而更多地依赖于个人印象和经验。为了作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和区域规划,首先要考虑各种决策对于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 (“设定发展”)。构建详细和系统的“设定发展”,需要一个能综合各学科的工具,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各方面因子联系起来。
中方于2007年正式启动该项目,预定今年年底结题。3年来项目分为四组开展工作:生态学组(ECOL)、社群经济学组(ECON)、群体社会学和政治学组(SOSI)、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型组(LUCC)。目前进展顺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包括:确定土地利用策略并分类,明确他们的相互关系和特点;报道和分析土地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驱动力;建立描述目标地区环境的社会-文化、经济、生态模型,并且能够扩展到更大尺度的区域;把各子模型整合成能够可视化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于GIS的仿真模型。随着该项目的顺利进行和研讨会的胜利召开,既通过整合社会-文化、经济、生态多学科集成研究,加强了中西科技人员合作与交流,又通过借鉴他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为中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作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