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Jeremy Richards教授访问地化所 |
日期:2015-10-20 |来源: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
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的邀请,世界知名矿床学家、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University of Alberta)杰瑞米•理查兹(Jeremy Richards)教授于2015年10月14日至16日访问了该所。作为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球演化与成矿高级学术论坛”的特邀专家,Richards教授为该所师生做了系列学术报告。其中,10月14日下午,结合世界矿床学的学术前沿,理查兹教授做了“A Review of Tectonics and Metallogeny of the Tethyan Orogen ”和“Lithospheric Fertiliz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by Arc Magmas: Genetic Links and Secular Differences Between Porphyry Copper±Molybdenum±Gold and Iron Oxide-Copper- Gold Deposits”两个学术报告;10月15日全天则以“Porphyry Cu-Mo-Au and Related Epithermal Au Systems Controls on Ore Formation from Plate to Vein Scales”为题,系统阐述了斑岩铜矿体系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制约机制。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宋谢炎研究员和钟宏研究员分别主持了报告会。 在有关特提斯成矿域的学术报告中,理查兹教授详细阐述了特提斯洋的形成演化与成矿的关系,并通过大量野外实地图片,展示了不同时代、不同区域(包括东欧、土耳其、伊朗、巴基斯坦和我国西藏等地)产出的斑岩铜矿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的野外地质特征、蚀变矿物组合和矿化类型。而在有关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的报告中,理查兹教授认为岩浆热液型IOCG矿床与斑岩铜矿具有很多的相似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但是由于地质历史时期海水硫含量的差异,导致前寒武时期IOCG矿床相对较多(海水硫含量相对较低),而显生宙斑岩铜矿床产出更为普遍。10月15日的学术报告主要分为斑岩铜矿的“岩浆源区”、“构造控制”、“浅部岩浆过程”及“岩浆-热液演化与成矿”四个部分,该系列报告详细阐述了斑岩铜矿的制约机制,包括需要相对高氧逸度和富水的岩浆源区(往往受MASH带部分熔融控制)和远大于岩体本身的深部岩浆房,并常形成于挤压-伸展装换的构造背景。此外,斑岩铜矿体系由深部至浅部一般依次发育特征性的钾化带、绢英岩化带、泥化带和高级泥化带,而铜金硫化物的沉淀受控于SO2的歧化反应、冷却和水岩相互作用等。 理查兹教授的报告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研究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很强的启发性。会后,他认真回答了与会者的提问,会场气氛十分热烈。 10月16日上午,理查兹教授与我所胡瑞忠所长进行了友好的会谈,双方在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研究生等方面达成了很多共识。随后,在钟宏研究员、张兴春研究员和朱经经博士的陪同下,理查兹教授参观了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理查兹教授1983年于剑桥大学(Cambridge University)获得地质学学士学位,并于1990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tiy)获得矿床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进行了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著名矿床学家罗伯特•凯瑞奇(Robert Kerrich)。1992年—1997年期间,他在英国莱斯特大学(Leicester University)任讲师,之后进入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作,并于2002年获得教授职位(Full Professor)。理查兹教授是国际知名的矿床学家,尤其在斑岩铜矿体系研究领域建树颇丰,近年来他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特提斯成矿域(包括东欧至我国西藏、西南“三江”地区)。目前,理查兹教授已经发表学术论文超过80篇(大部分为第一作者),并主要刊登在Geology、GCA、Economic Geology和Nature Geosciences等地学顶级期刊上。除此之外,他还担任Economic Geology和Nature Scientific Report的副主编。2015年,为表彰他在矿床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国际经济地质协会(SEG)授予他中青年科学家最高奖——银奖(SEG Silver Medal)。 理查兹教授作报告 报告会现场 (矿床室 朱经经/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