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在云南,蘑菇五颜六色,美不胜收。那里,人们有采集野生食用菌的习惯,“八担柴”便是采集的野生菌之一。从科学上讲,当地俗称的“八担柴”,实际包括了数个物种,其中一种的科学名称为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有人也叫它“白参”;另外一类是侧耳(Pleurotus spp.),有人称之为“冻菌”、“北风菌”或“半果菌”。裂褶菌和侧耳是可以食用的,也是采集的主要对象。
近来,科研人员发现,在云南还有一种被当地各族人民称作“小白菌”、“鸡冠菌”、“指甲菌”或“蝴蝶菌”的毒菌,也常被误认为是“八担柴”。在外形上,这种毒菌与可食用的裂褶菌和侧耳非常相似,稍不注意,就会误当成可食用的“八担柴”而采食。科学研究发现,云南的“小白菌”为毒沟褶菌(Trogia venenata),它含有非蛋白质氨基酸等毒素成分,误食该菌后,轻则头晕、恶心、出虚汗、心跳加速,重则死亡。在云南,一些不明原因猝死者生前就曾误食过这种毒菌,请大家千万不要采食此种毒菌及其他任何不认识的野生菌。
在采食“八担柴”时,将毒沟褶菌从“八担柴”中区分出来至关重要。毒沟褶菌质地柔韧有弹性,肉薄(厚度0.5-2 毫米),不易破碎,菌褶低(高度1-3 毫米)。侧耳个体肉质,肉厚(厚度2-10 毫米),易破碎,菌褶高(高度3-10 毫米)。裂褶菌个体也是柔韧有弹性,但其上表面有茸毛,菌褶纵裂。
在云南,毒沟褶菌主要分布于西南部、中部及西北部,海拔1700−3000 米的树林中。
(参考文献:Yang ZL, et al. 2012. Mycological Progress, doi: 10.1007/s11557-012-0809-y; Zhou ZY, et al. 2012. Angew Chem Internat Edit 51, doi:10.1002/anie.2011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