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昆明植物所东亚剧毒鹅膏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期:2011-03-23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作者:杨祝良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野生食用蘑菇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十余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和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不含或很少含有脂肪和胆固醇,故野生食用菌常被誉为“山珍”,采集、销售和食用野生蘑菇已经成为一种消费文化。

在我国,不但野生食用蘑菇资源丰富,而且毒蘑菇物种也十分常见。在大江南北的温带、亚热带及热带森林中,都有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分布。近年,在我国南北各省市尤其在南方各省区,因误食毒蘑菇而中毒的事件频频发生,因误食剧毒蘑菇导致死亡的事故屡见不鲜。蘑菇中毒已成为我国食物中毒导致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导致蘑菇中毒频频发生的主要原因是采食者对毒蘑菇缺乏认识,对毒蘑菇的危害性普遍不了解,更不知道如何区分野生食用蘑菇和有毒蘑菇。在毒蘑菇中毒导致死亡的案例中,90%以上是毒鹅膏引起的。在NSFC-云南联合基金重点项目(U083660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9CB522300)等基金项目资助下,张平博士在开展博士后研究期间,利用合作导师杨祝良研究组已有的研究基础,在国内外有关同行的帮助下,使用形态解剖学与分子系统发育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鹅膏属属剧毒鹅膏组 (Amanita sect. Phalloideae) 中东亚的剧毒鹅膏,研究发现在东亚剧毒鹅膏家族中,至少有9个支系,其中5个支系与过去发表的形态种是一致的,首次描述了3个剧毒菌新种,即拟灰花纹毒鹅膏 (A. fuligineoides), 淡红毒鹅膏 (A. pallidorosea), 裂皮毒鹅膏 (A. rimosa),并证实在东亚确实存在最初描述于欧洲的著名剧毒菌鳞柄毒鹅膏 (A. virosa),发现欧洲的黄绿毒鹅膏 (A. phalloides) 与东亚的黄盖毒鹅膏 (A. subjunquillea) 有密切的亲缘关系。过去曾认为欧氏鹅膏 (A. oberwinklerana)是剧毒鹅膏组的成员,该研究发现它不是毒鹅膏组的成员,其担子体中只含微量有毒成分。研究结果对预防毒蘑菇中毒具有积极的意义。(资料来源:Zhang P. et al. 2010. Lethal amanitas of East Asia characterized by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data. Fungal Diversity 42: 119-133)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