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昆明植物所醉鱼草属植物的自然杂交与渐渗研究取得新进展
日期:2015-06-23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作者:马永鹏,廖荣丽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醉鱼草属植物在全世界约有104种,是观赏价值极高的一个属。我国有23个种,5个变种,主要分布于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域,该区域被认为是醉鱼草属植物的分布和多样性中心。自然杂交一直被认为是东喜马拉雅-横断山区物种多样性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该属同样如此。尽管分类学家基于形态,推测了自然杂交在醉鱼草属植物在物种形成与分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没有对该属植物自然杂交做深入研究。同时,醉鱼草属植物的很多种类都生长在干扰极为严重的区域,那么同域分布的物种,如何维持种间生殖隔离的?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可能就是形成F1优势杂交区(F1 dominant hybrid zone, F1DHZ)。这也是本研究的开展一个理论推测和最有意义的方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硕士研究生廖荣丽在孙卫邦研究员与马永鹏副研究员指导下,基于本研究组多年对醉鱼草属植物的资源收集基础之上,对分布于昆明西山的皱叶醉鱼草(Buddleja crispa)与密蒙花(B. officinalis)的杂交区、以及分布于易门的皱叶醉鱼草和昆明植物园的纯密蒙花居群作为对照,进行了包括形态分析、花粉活力检测、人工授粉、坐果率、结实率、种子活力检测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实验。考虑到微卫星(SSR)等分子标记在种间特异性等位基因筛选方面的劣势,很难准确鉴定杂交F1代的真实性,本研究组与中山大学合作,针对醉鱼草属,设计和筛选了5个低拷贝核基因。通过对这些低拷贝核基因和ITS的克隆测序与分析,揭示了这一生境干扰极为严重的杂交区的杂交后代大部分是F1代(91%)。因而杂交区的这种结构在维持两亲本的生殖隔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还检测到了少量的渐渗,渐渗的方向是从密蒙花至皱叶醉鱼草。种间授粉实验的结果表明,密蒙花作为母本,更容易产生相对较高的后代。因而,研究排除了物种本身的杂交亲和性差异导致的这种渐渗方向,推测其它合子前或者合子后的生殖障碍塑造了这一杂交过程。 

  以上研究结果以“Natural hybridization and asymmetric introgression at the distribution margin of two Buddleja species with a large overlap”在线发表于植物学领域主流期刊BMC Plant Biology (http://www.biomedcentral.com/1471-2229/15/146) 

  1 密蒙花、皱叶醉鱼草及其杂交后代的生境与形态特征

 

   2 基于低拷贝核基因和ITSNewhybridStructure群体指派分析结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