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15.39万尾滇池金线鲃放归高原明珠滇池
日期:2015-09-07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9月3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系统进化与生物地理学学科组在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渔业行政执法处的监督和五华区公证处的公证下,将15.39万尾国家II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苗种在观音山滇池湖体放归滇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滇池是清澈的,它的周围遍布龙潭和溪流。这些龙潭和溪流内的水与湖体水相互吐纳吸收,而整个滇池内四周也布满了水草等沉水植物。滇池形成的良好的水体系统,成为土著生物们的天堂。所以,滇池金线鲃选择了连通龙潭且流经滇池的溪流作为自己的栖息地。滇池金线鲃以小鱼及甲壳类为主食,优游自在地生活着。当时,滇池金线鲃的产量也颇丰。它们冬季在洞穴中越冬,到早春之季繁殖,离开穴居之地,通过溪流进入滇池,春夏秋之季在滇池温暖的湖泊中生活。滇池金线鲃可以算得上是最古老的“寿星”了,它与滇池共生。据现有地质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显示,滇池形成于320万年前,而在滇池形成之时,与其共生长的金线鲃也出现了,所以,人们都称金线鲃为“滇池古董”。这也是金线鲃的神秘之处。几百年前,徐霞客来到昆明,游历滇池时,在《徐霞客游记·游太华山记》中这样记述滇池金线鲃:“鱼大不逾四寸,中腴脂,首尾一缕如线,为滇池珍味。”

  2009年开始实施滇池金线鲃人工增殖放流,昆明动物所先后10余次放流滇池流域滇池金线鲃鱼苗180余万尾。通过对滇池金线鲃耳石的茜素红及茜素红络合物标志放流种群监测发现,放流个体可以在滇池劣IV类水质中生存,而能否在滇池湖体中实现自我繁衍,仍有待后续监测。以滇池金线鲃人工繁殖成功为契机,提出的“海菜花—滇池金线鲃—背角无齿蚌”立体湿地恢复模式,强调湿地恢复土著物种的重要性,已在国际上得到较好反响。通过滇池金线鲃旗舰种的作用,唤起了滇池沿岸居民保护滇池水生生态意识,取得较好社会、经济效益,对促进云南渔业发展,发挥地方特色,发展地方经济等均具重大现实意义。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