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昆明植物所通过形态学和DNA证据确认云南三种藤本竹子的“身份”
日期:2016-03-29 |来源:昆明植物研究所 |作者:张玉霄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组长期致力于竹亚科的分类学、分子系统发育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在2012年至2014年野外考察中,研究组张玉霄博士等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发现两种特殊藤本竹子:一种是分布于滇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很可能是勐腊悬竹Ampelocalamus menglaensis Hsueh & F. Du nom. nud.),但其形态特征与射毛悬竹(Ampelocalamus actinotrichus (Merrill & Chun) S. L. Chen, T. H. Wen & G. Y. Sheng)相近;一种是分布于滇东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籐竹,根据形态特征,与原来记载于滇西北的新小竹(Neomicrocalamus prainii (Gamble) P. C. Keng)相近。 

  射毛悬竹1935年发表时被认为是青篱竹属(Arundinaria Michaux)的成员,直到1981年才被我国植物学家确认为一个具有攀援状特性的新属即悬竹属(Ampelocalamus S. L Chen, T. H. Wen & G. Y. Sheng)的模式种,仅记载分布于我国海南岛。新小竹是竹亚科箣竹族(Bambuseae)箣竹亚族(Bambusinae)新小竹属(Neomicrocalamus P. C. Keng)模式种,原记载分布于中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以及印度东北部(梅加拉亚邦和那加兰邦)。为了确认两个物种的身份,该研究组利用DNA证据开展了深入研究,将分布于海南的射毛悬竹以及分布于西藏南部和云南西北部的新小竹等相关类群加入分析,结果表明,采自云南的勐腊悬竹和采自海南的射毛悬竹个体遗传差异很小,确实为同一物种,采自麻栗坡的籐竹与采自西藏和滇西北的新小竹聚在分子系统树的同一分支内,并且与云南贡山的个体关系更近,该种为新小竹确定无疑。 

  射毛悬竹在云南的新分布记录为云南南部和海南植物区系的亲缘性提供了一个物种水平的例证,新小竹在云南西北部和东南部的间断分布格局则符合滇西北滇东南生态地理对角线样式。滇西北和滇东南在地质历史上曾经位于同一纬度,同属热带区系,由于板块运动,造成滇西北向北移动,为温带植物区系替代,新小竹的间断分布样式表明该种可能起源于热带。上述两个种的新分布记录,对开展悬竹属和新小竹属的起源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与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合作,首次采集了来自野外和植物园的另一种藤本竹子高肩梨籐竹(Melocalamus yunnanensis (T. H. Wen) T. P. Yi)的有花标本,从繁殖器官形态学和DNA分子证据确认其为梨籐竹的成员,并对其花部特征进行了补充描述。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0148)、NSFC—云南联合基金项目(U1136603)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悬竹属的分类及地理分布研究)的支持。研究结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植物分类学开放获取刊物《Phytokeys》http://phytokeys.pensoft.net/articles.php?id=7276)上。 

  1 高肩梨籐竹 A. 生境 (12153). B. 秆箨 (12153). C. 花枝 (12154). DE. 假小穗 (D: 12154, E: C130104)

2 射毛悬竹 A–C. 采自海南的个体. A. 秆箨 (MPF10001). B. 分枝和幼秆 (MPF10001). C. (MPF10003). D–H. 采自滇南的个体. D. 攀爬于树上的秆 (13012). E. 秆箨 (13001). F. 幼秆 (13001). G. (13001). H. 分枝 (13001)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