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确定活动星系核的演化模式 |
日期:2016-04-26 |来源:云南天文台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
近期,国际著名天体物理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2016, ApJ, 820, 65)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袁尊理、王建成等人的研究工作成果,他们利用贝叶斯方法,可靠计算了活动星系核的射电光度函数,证实活动星系核具有密度和光度的混合演化模式,其中密度演化在红移为1左右达到峰值,随后缓慢下降,而光度演化则持续到较高的红移(3 - 5),随后下降。正是在密度演化和光度演化的共同作用下,活动星系核表现出光度依赖的密度演化特性,即低光度源的演化在红移为1左右趋于平缓甚至停止演化,而高光度源的强演化一直持续到红移3左右。 活动星系核是活动星系中心一个明亮而又致密的区域,它的辐射几乎涵盖整个电磁波段,从低能的射电波段一直到高能的伽马射线波段。由于射电波段辐射不会受到尘埃吸收的影响,射电光度函数成为研究活动星系核演化的有效工具。然而,活动星系核的射电观测样本的不完备和统计方法的局限,计算射电光度函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袁尊理、王建成等完成的研究工作对揭示超大质量黑洞的密度分布和吸积过程提供了重要依据。
活动星系核的演化特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