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综合信息 > 工作动态
【中国科学报】中科院持续发力鲁甸抗震救灾
日期:2014-08-14 |来源:中国科学报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中科院救援队员为灾民做体检 中科院昆明分院钱宝益摄

    “全科医生”派上大用场 

  8月13日,经中科院昆明分院赴灾区协调组与鲁甸抗震救灾指挥部和鲁甸县卫生局协调,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向灾区捐赠12台全科医生工作站。县卫生局将根据需要把捐赠设备分配给相关乡镇医院。随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将安排工程师到当地,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

  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工作正在持续进行。几天来,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研发的便携式全科医生工作站在灾区派上了大用场。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低成本健康医疗培训员李司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在救灾人员和当地医务人员的配合下,全科医生工作站在鲁甸县水磨镇和火德红镇为群众进行快速体检、疾病筛选,受到灾区群众的普遍欢迎。

  比如,通过筛查发现,灾区群众有高盐、高油的饮食习惯,因此普遍存在血压高的情况,特别是5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较多。为此,工作人员不仅为患者及时进行了针对性治疗,同时协调免费医药资源向灾区集中。

  “有不少村民总说头晕、头痛,这可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但也可能与劳累、没有休息好有关。很多人在地震之后会出现心慌的情况,从而影响睡眠。”李司说,目前当地降压药物非常缺乏,如果后续能协调到免费药物,他们将继续跟踪观察一些特殊疾病的变化情况。

  据了解,虽然有全科医生工作站配合,李司他们仍然每天从早上8点工作到晚上6点,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每天大概能检查100多位患者。

   心理援助全面系统展开 

  距鲁甸地震发生已有10天时间,部分受灾群众灾后心理应激反应强烈,这给心理援助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就我们目前服务的范围看,受灾群众灾后心理创伤比较严重,下一步需要开展系统的心理咨询工作。”8月13日,正在鲁甸县火德红镇组织心理援助工作的中科院心理所专家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我在医院见到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孩,她的母亲在地震中去世了。她因此不想康复,眼里充满忧郁。像这种情况,我们就会长期观察,等她情绪有所恢复时再去开导她。”心理援助团队成员李晓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进入灾区后,心理所心理援助团队立即开展了人员筛查和心理咨询疏导工作。之前由于人员有限,筛查工作进展较慢。后来随着一些志愿者的加入,人员紧张问题得以缓解。目前,该团队在鲁甸县文屏镇和火德红乡的两处临时帐篷安置区陆续走访349人,问卷评估63人,筛查出14名创伤较重的人员。下一步,将针对这些“重症人员”开展更深入的心理咨询工作。

  “我们主要通过进一步沟通及观察,帮助他们找到自我效能感,尽快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创伤。”李晓景介绍说,包括他在内的15名工作人员每天要连续工作10小时以上,救援任务非常繁重。

  鲁甸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心理所心理援助团队迅速赶赴灾区,在昭通市人民医院、鲁甸县文屏镇和火德红镇灾民安置点开展心理援助工作。8月7日,心理所与世界宣明会在鲁甸县火德红中学临时帐篷安置点合作建立第一个“儿童天地”,以儿童为中心开展家庭和社区心理援助服务。8月12日,“中国科学院心理援助鲁甸工作站”在鲁甸县城灾民安置点挂牌,标志着中科院在鲁甸灾区心理援助工作全面系统展开,工作站预计将持续工作半年。目前,援助团队与地方医院的合作已基本结束,工作重点正转向灾民安置点。

  另据悉,8月12日下午,中科院昆明分院赴灾区协调小组与昭通市教育局会商后,决定在秋季学期开始时为受灾中小学师生提供“震后第一课”。“震后第一课”由心理所赴灾区心理援助团队参与实施,将在昭通市鲁甸县和巧家县的每所学校各选派一名心理骨干教师,总数约100人,重点对灾区师生进行心理援助。

                                                            (原载于《中国科学报》 2014-08-14 第1版 要闻)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