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青年研讨班在昆明举行 |
日期:2015-07-15 |来源: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作者:郁文彬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
近几十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已成为保护生物学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遗传学研究有助于制定濒危物种的保护战略,二代测序(NGS)技术的出现开创了更多新的研究领域,其在保护遗传学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为促进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两所一园”在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合作和交流,7月10日至13日,由昆明分院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昆明生命科学学院主办,版纳植物园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生物学青年研讨班”在昆明西南生物多样性实验室和中国西南种质资源库举行。本次研讨班以“保护遗传学研究”为主题,重点讨论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保护生物学问题中的应用,特邀请了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的 Yoshihisa Suyama教授等3人参与研讨。研讨班分为两部分:7月10日是研究者们介绍中国西南地区和日本物种保护相关的研究报告;7月11-13日基于NGS的MIG-Seq基因分型技术的培训班。为期4天的研讨班共有80多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参与交流和讨论,其中40多位参加了后3天的实验技术培训。 7月10日上午9:30研讨会举行了开幕仪式,由研讨会组织者黄锦嫦(Alison K.S. Wee)博士主持。受昆明分院院长李德铢研究员的委托,昆明植物所党委书记和副所长杨永平研究员代表昆明分院和国科大昆明生科院致辞。杨永平书记首先对研讨班的背景和主题进行介绍,随后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紧迫性进行了阐述,尤其是中国西南地区生物多样性热点区,期望昆明分院“两所一园”的青年学者能紧密合作,为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贡献。 本次研讨会共有11个报告,5个特邀报告和6个青年报告。上午的5个特邀报告中,陶山佳久教授介绍了他们自主开发的MIG-Seq技术的实验原理、操作流程和实践应用;日本东北大学Yu Matsuki博士以濒危植物日本厚朴为例介绍单粒花粉基因分型检测花粉流;日本东京大学Shota Sakaguchi博士分享了RAD-seq技术在澳洲柏木和一枝黄花的种群动态研究中的应用;孙卫邦研究员详细地介绍了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方案,并以漾濞槭为例进行讲解;昆明植物所郭振华研究员以木本竹类为例分享了ddRAD文库构建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等。下午的6个青年报告分别介绍了NGS技术在隐形种的分类界定、濒危物种遗传多样性、群落物种多样性和关键物种的基因功能多样性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进展。本次报告会突出了NGS技术的应用,同时整合了一些经典研究方法,让与会代表受益匪浅。报告会期间,与会代表和报告人进行了广泛交流和讨论,达到了研讨会预期目的。 7月11-13日的培训班中,Yoshihisa Suyama教授和Yu Matsuki博士亲自讲授和演示MIG-Seq基因分型技术的实验操作,及数据分析和处理,培训过程中认真答复学员们提出的问题。通过本次培训,学员们已初步掌握MIG-Seq基因分型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流程,为今后利用该技术开展相关研究打下了基础。 本次研究班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版纳植物园综合保护中心的支持和资助。 参会代表合影 杨永平致辞 部分报告人剪影 报告会现场 实验室培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