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古董”的回家之路——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学营西部营特色活动

科技与教育处 2016-08-01

  726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杨君兴研究员课题组为西部营全体营员和老师精心策划了“滇池古董”的回家之路——滇池金线鲃的荧光标记及放流的特色活动。 

  在昆明动物博物馆的支持下,科研人员首先在馆内进行了“滇池古董”的回家之路和“鱼类的标记放流”主题讲座,科研人员介绍了云南的高原湖泊及其鱼类现状以及“滇池古董”国家II级保护动物滇池金线鲃为代表的滇中高原湖泊鱼类“离家出走”的原因;昆明动物所杨君兴研究员团队通过滇池金线鲃的人工驯养繁殖、增殖放流和国家III级保护植物海菜花的恢复种植,开展了扎实、有效的滇池水生生态系统的重建与恢复工作。营员们对“花(海菜花)-鱼(滇池金线鲃)-蚌(背角无齿蚌)”恢复和重建滇池水生生态系统的模式兴趣盎然、反响热烈。随后,科研人员又系统介绍了鱼类野外保护、监测的方法,标记、放流的目的,各种标记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营员们听了这些介绍,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进行荧光标记。 

  讲座结束后,营员们分组进行荧光标记的实际操作。科研人员一边现场示范和讲解,一边鼓励营员们亲自动手对滇池金线鲃“打针”——荧光标记。标记结束后,营员们来到滇池湖畔的西华湿地,亲手将一尾尾经过标记的滇池金线鲃放流滇池。 

  “滇池古董”的回家之路的活动,让营员们不仅学习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知识和方法,亲自参与到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中,而且亲身感受到当地珍稀濒危物种“滇池金线鲃”、“高原明珠”滇池以及当地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呼吁更多的公众为保护和珍惜身边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尽一份力量。 

 

科研人员为营员们演示荧光标记

    

营员们动手完成滇池金线鲃标记

营员们放流滇池金线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