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日报】巧借科技人才“智库” 助力百姓脱贫致富
这是中国工程院在蒿枝坝农业科技示范点打响的第一“枪”,院士带领老百姓种出大洋芋的佳话传遍澜沧,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近年来,澜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扶贫工作,紧紧抓住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澜沧的机遇,借助他们的人力、智力优势,制定短、中、长期相结合的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和“院士工作站”,并以竹塘乡为科技扶贫示范点,打造以建设蔬菜科技示范园实现短期迅速增收,实施养殖示范项目确保中期持续增收,林下仿生种植三七、重楼等中药材示范项目确保长期稳定脱贫的梯次产业增收项目。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扶持澜沧培养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增强了村民自身“造血”功能,坚定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的信心。
[“科技小院”发挥效能]
在澜沧竹塘乡蒿枝坝二组有栋2层楼的农家小楼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科技小院”,上面挂着“中国工程院科技帮扶澜沧县竹塘乡蒿枝坝农业科技示范点”“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院士工作站”的牌子。
中国工程院于2015年结对帮扶澜沧以来,按照“扶贫先扶志,致富靠产业”的思路,全面开展定点帮扶工作,院领导和多位院士专家先后9次深入澜沧走访调研,积极为澜沧脱贫攻坚工作献计献策。“中国工程院云南澜沧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成立后,积极对接帮扶项目,确定了职业教育发展、城镇规划、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11个重点帮扶项目,有效助推澜沧脱贫攻坚工作。
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带队,多次深入澜沧各村寨进行调研。朱有勇团队调研后发现,澜沧的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合冬早蔬菜产业发展,如冬季马铃薯,完全有11、12月间播种,次年3、4月收获的可能。
在听取建议后,2016年11月,蒿枝坝村村民李扎袜和村里10多名村组干部带头,依托蒿枝坝拉祜雅专业合作社,开始了示范种植。今年4月,冬季马铃薯到了收获期,最高亩产为4.7吨,平均亩产3.3吨,按每公斤3元的订单价格,每亩产值达9000多元。
马铃薯初步测产的数据,让大家对脱贫致富信心满满。
澜沧县农业与科学技术局副局长李明富告诉记者,今年澜沧还将扩大冬季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让更多的百姓受益。
除了种植马铃薯,朱有勇团队还发现,拥有100万亩思茅松林的澜沧林密遮阳,腐殖土丰富,适宜三七生长,随后便在竹塘乡李家梁子试种了这一名贵中草药。
“如果每一个贫困户都能种一亩三七,那脱贫致富就很有希望了。”可与人参媲美的三七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朱有勇团队原想在澜沧试种三七有50%的成活率就不错了,没想到,现在成活率已达到80%。
[“科技良种”结出硕果]
在酒井乡勐根村,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驻勐根村第一书记胡红正带着当地老百姓干得热火朝天。
“你想做什么?”“还有什么困难?”“需要我们帮你做什么?”这是胡红自2015年担任勐根村第一书记以来,说得最多的几句话。
院里科技成果很多,但对于初来乍到的“外地人”,胡红坦言,并不是简单移用科技成果就能帮到当地村民。经多方调研,并结合村民的需求,2016年,他和团队尝试带领勐根村47户村民种植了70余亩竹荪。最终,实现平均每亩产值5000元的收入,让村民尝到了甜头,他和团队得到了村里人的信任。
胡红对记者说,勐根村今年着力在茶产业上做文章,强化生态茶园建设,改进茶叶加工技艺,规范茶叶采摘标准,提升茶园管理技术。“明年春茶上市的时候你再到我们勐根村来,勐根茶一定让你印象深刻。”胡红与记者定下约定。
除此之外,还有华中农业大学邓秀新院士团队开展澜沧柠檬优质种植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指导;四川农业大学荣廷昭院士团队开展饲用玉米的种植和推广,解决澜沧地区饲草蛋白含量低、品质差的问题,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院士团队开展饲用油菜的示范和推广,解决畜牧业饲料问题;贵州大学宋宝安院士团队开展茶叶病虫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示范推广,提升茶叶品质;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宗懋院士团队开展茶叶优质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
这些都是澜沧科学治贫、科技扶贫的一个个精彩故事,近年来,还有众多的科学工作者们为澜沧带来实用的科研成果,在拉祜山乡转化成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科技良种”,结出了累累硕果。
[“科学种子”落地生根]
入秋不久,“中国工程院院士指导班”就在澜沧开班了,首期240名学员均来自当地的农民。学习中,这些学员不学英语,不学“种子从哪里来?”“苗如何培育出来?”而是和院士们一起下田地,学习“马铃薯究竟该怎么种?”“畜禽究竟该怎么养?”
朱有勇对记者说,要想实现可持续扶贫,不能光给老百姓种子,还要把科学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里。
这个想法与澜沧县委、县政府的思路不谋而合。澜沧依托中国工程院院士专家团队,在澜沧集中规划建设了一所涵盖“边三县”、辐射周边地区的普洱职业教育分中心。整合“边三县”职业教育资源,以培养农村建设发展人才、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速脱贫攻坚步伐为目标,培养一批本地创业人才和新一代农民,办成一所勤工俭学、半工半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学校,真正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职教扶贫道路,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性贫困问题,努力切断贫困代际传递,达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的目标。
“有了多方科技力量的帮扶,我们这个边远的拉祜山乡与内地发达城市的距离完全可以缩短。”澜沧县委副书记冯俞竣感触地说,科技扶贫为拉祜山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澜沧脱贫攻坚工作思路更加清晰、举措更加明确。
来源:http://www.perb.cn/paper/html/2017-11/08/content_635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