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苑青年战“疫”】虽未在武汉,仍心系一线,他们都是“逆行者”(上)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
中科院内涌现出许许多多坚毅勇敢的身影
他们每个人
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运用自己的专业所长
为赢得疫情防控阻击战的胜利
奉献着青春力量
脱贫战士变成了防疫战士
中科院昆明分院 胡红
胡红是中科院昆明分院派驻云南省普洱市酒井乡勐根村第一书记,2020年,是胡红在勐根村的第五年。五年间,他带着勐根村的村民们一起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还共同经历了口蹄疫、非洲猪瘟,抗击过洪水、当过救火队员……
经过五年的共同努力,他和村民们都做好了迎接脱贫攻坚考核的准备。今年春节,他本打算回湖北老家为父亲过60大寿,却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疫情就是命令,作为共产党员的他放弃与家人的团聚,顾不上年幼的孩子,年初二就坐飞机回到勐根,开始了他的防疫之路。
我为蝙蝠代言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刘奇
此次新冠肺炎开始之初,就有文章和报道表示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残杀食用野生动物,所以感染了一些原本只在动物身上才有的病毒。这之后,野生动物们作为将病毒传染给人类的“中间宿主”被各大媒体大肆报道,而蝙蝠作为将病毒传播给这些野生动物的“自然宿主”,自然就成为了这些文章中最“妖魔化”的动物。一时间,很多公众推文描写蝙蝠为“已经努力长成了不像食材的样子,但还是逃不过被吃的命运”、“大量病毒携带者”、“自身不会被病毒感染,但可以传染病毒给别的动物”、“消灭蝙蝠就是消灭病毒”,这类文章被公众大量转发,让公众对蝙蝠产生了很多误解和不必要的恐慌。中科院昆明动物所的博士研究生刘奇向大众普及了更多关于蝙蝠的知识。
搞起副业做手工口罩
中科院上海分院 郑煜铭
中科院上海分院首届身边优秀榜样,中科院城市环境研究所郑煜铭研究员和他组织的“众志成城青年突击队”,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中,不畏艰难、无私奉献,春节无休息连续奋战在研发生产高标准优质抗疫防护口罩第一线,全力保障厦门市防护口罩应急收储、提供技术支撑指导,供应湖北前线和厦门市防控一线。
国家有难,应急攻关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郑爱华
1月20日,新闻上传来了新型冠状病毒“明确可人传人”的消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以下简称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郑爱华心里不由得“咯噔”一下。出于职业敏感性,他把仍在北京的同事和学生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今年可能不能回家过年了,要抓紧做一些很重要的工作。
1月23日,动物研究所召开专题会议,成立了动物研究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防控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当天下午,应急领导小组便通过分析疫情需求和所内科研优势,紧急召集和组织了一批科研优势团队和力量。包括郑爱华课题组在内的相关团队,纷纷提交了项目申请。郑爱华提出了过年不回家、用实际工作参与抗疫之战。
虽相隔半球,但我知道你在
中科院昆明动物所 AYOOLA
AYOOLA是在2017年来到中国科学院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众多国际学生之一,先是在北京完成了半年的集中教学后,她来到了培养单位——昆明动物研究所,现在在吴东东研究员的课题组学习工作。
2020年初,因为课题需要,AYOOLA被派往尼日利亚进行样本采集工作。幸运的是她避开了在中国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和让人无力的隔离生活,但是不能回中国的她却并没有闲下来。关注中国每天的情况是一天采样工作结束后的第一件事,看着新闻里每天增长的数字,AYOOLA很是忧心在中国的老师同学和朋友。
了解到疫情严重,很多地方都买不到口罩,研究所也是缺乏口罩资源,因此AYOOLA联系了昆明动物所研究生部,表示口罩在尼日利亚还相对富足,她希望自行购买口罩捐赠给研究所,以缓解研究所口罩紧缺的情况,为研究所的抗疫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疫情不退 战斗不止
中科院武汉病毒所 潘晓彦
4月8日,武汉市正式“解封”,在经历了数十天与疫情抗争的日子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药物筛选临时党支部青年党员潘晓彦助理研究员依然清晰地记得最初了解到“不明原因肺炎”时的场景。那是2020年1月初,在网络上关于“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发酵之后,团队负责人将潘晓彦和同事召集到办公室,开了一个短会。凭借多年从事病毒和传染病研究的经验,团队负责人告诉他们:“这次,可能要打一场硬仗。”因此,在接到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任务时,已有11年党龄的潘晓彦已经做好了战斗准备,以疫情不退、战斗不止的决心,在团队负责人的带领下,尽己所能,为科技战疫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中科院
像他们这样的人
还有很多很多
如今疫情防控形势好转
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奉献
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转自:中科院青年之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CpGmdFiYm-yhArCfdvvJM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