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从6株到1.5万多株,华盖木迎来新生

昆明植物研究所 2021-10-20

  华盖木是云南特有的木兰科植物。这一有1.4亿年进化史的古老树种,因为更新困难、生境退化和人为砍伐等原因,当人们在野外发现它时,已经几近灭绝,没有保护和抢救,可能不多久就将从地球上消失。

  而今,上万株人工培育的华盖木幼苗回归原生地,在野外繁衍生息。

 

上图:科研人员搭建观测架,以更好地观测、保护华盖木。(蔡磊摄)

  当时如果任由华盖木自生自灭,或许不多久就会消失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在一片小密林中,蓝蓝天记者看到一株华盖木。“这是我们木兰园的宝贝。”带领我们参观的该所博士生杨佳俊说。

  1983年,这株华盖木从云南西畴县引种栽培到昆明植物园,进行迁地保护。西畴县所在的滇东南,是华盖木仅有的原生分布区。

  30多年过去了,植物园内引种的华盖木,已经在气候迥异于滇东南的昆明扎下了根,它笔直挺拔地伸向上空,葱郁的枝叶在高处尽情舒展,只是还不够粗壮,直径约20厘米。

  华盖木分布范围狭窄,仅在滇东南海拔1300米至1500米山坡上部向阳的沟谷潮湿山地生长。它花香浓郁,3月中旬至4月中旬花开时,昆虫纷纷来传粉,可是因为人为活动干扰,传粉的红娘昆虫数量减少。掉在地上的种子,又常被动物取食。没被保护起来前,很长一段时间,华盖木还被当作上好的木料而遭遇过度砍伐,这些都让本就十分脆弱的华盖木种群雪上加霜。

  华盖木又是幸运的。1977年,著名木兰科植物学家刘玉壶翻山越岭,在人迹罕至的西畴县小桥沟原始森林中,发现被当地人称为“缎子绿豆”的树。这些直耸云霄的高大乔木有40多米高,树龄在200年以上。一辈子与木兰科植物打交道的老教授兴奋不已,深入研究后,他断言:这是没有记载的木兰科新类群。

  两年后,刘玉壶发表报告,首次向外界披露了这一稀世物种。因其树冠葱茏、宽广,酷似古代帝王座驾上的华丽伞盖,刘玉壶将它作为木兰科的新属——华盖木属新种华盖木发表。那时,在野外仅找到6株。

  这一发现震惊国际植物学界。1992年,华盖木被收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之后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它的濒危等级为“极危”,被喻为“植物界的大熊猫”。

  华盖木在地球上生存了1.4亿年,是木兰科的资深成员,在木兰科分类系统和古植物区系研究中价值重大。杨佳俊说,当时如果任由其在自然界自生自灭,或许不多久就会消失,像从未在地球上存在过一样。

 

上图:华盖木花朵。(蔡磊摄)

  经过40多年保护,华盖木家族在滇东南野外新生 

  从发现至今,人们对华盖木的保护工作进行了40多年。

  沿着刘玉壶等前辈的脚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团队从2001年起,对滇东南华盖木原生境群落开展了漫长的野外调查。他们在山野乡间穿梭,拿着照片、资料一一拜访村民,最终确定野生华盖木现存52株。这个家族最后的成员,散生于云南省西畴、马关、屏边、河口和金平等地的常绿阔叶林中。

  52株野生华盖木被就地保护起来。其中,划在在保护区内的华盖木有40株。

  此时,野生华盖木基本上失去了自我繁殖的能力,保留这一物种,只能用技术手段人工繁育。

  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就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如今,陆续有70多株人工繁育的华盖木,在这里得到了迁地保护。这些华盖木有的个头长到了20—30米,有的还只有1米来高,都受到了精心的管护。

  2013年3月14日,昆明植物园栽培的华盖木首次开花,这是首例华盖木迁地保护后开花。这意味着,华盖木迁地保护到昆明植物园获得成功。

  科研人员努力让华盖木回归真正的“家”——滇东南。200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林科院等单位,正式启动“华盖木回归自然拯救保护项目”。人们将人工繁育的华盖木幼苗,回归定植到它们的原生地。目前,在华盖木自然分布区的11个地点,1.5万余株不同苗龄的华盖木先后回归。

  在滇东南,华盖木家族复兴的种苗正在新生!

 

上图:昆明植物园内的华盖木树苗。(喻思南摄)

  “不要等到野生植物快灭绝时,才想到保护它” 

  自然界里,像华盖木这样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被称为“极小种群物种”。

  今年4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2021版)》(征求意见稿)发布,华盖木已不在名录当中。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解释,将保护成效明显的华盖木移出名录,能够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在需要更迫切保护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上。

  华盖木的研究并没有停止。有科研人员正从生理角度,研究如何保护木兰科植物。有的木兰科植物迁地保护效果好,有些就差一些,弄清其中的原理,有助于为华盖木等木兰科植物的培育制定更好方案。

  摸索10多年后,科研人员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有一套方法,但具体到每一个植物,如何做又千差万别。未来的工作还有很多。

  可喜的是,在云南,除了华盖木,杏黄兜兰、漾濞槭、滇桐等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也都开始回归自然,种群恢复重建正在进行。许多随时可能灭绝的野生植物,逐步摆脱了濒临灭绝的风险。

  发端于云南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作,逐渐向全国推开。日前发布的《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显示:我国对德保苏铁、华盖木、百山祖冷杉等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12种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现在, 50多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在昆明植物园内安家。“不要等到野生植物快灭绝时,才想到保护它。”杨佳俊说,把事情做在前头,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理念,这也是有效的、比较经济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办法。

  (人民日报 2021年10月18日)

  来源:https://www.hubpd.com/#/detail?contentId=259407338536621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