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分院拟推荐申报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云南天文台)相关信息公告
根据《云南省科技厅关于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现将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拟推荐申报2018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云南天文台项目)相关信息在昆明分院网页予以公告。自公告之日(2018年5月15日)起7天内,若对申报项目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向昆明分院科技与教育处提出。若无异议,将按相关程序申报云南省科学技术奖。
自然科学奖推荐项目(1项)公告
项目名称:太阳活动周的演化规律与机制研究
主要完成人:邓林华、屈智宁、向南彬、安建梅、向永源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四川理工学院、重庆文理学院
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主要学术代表作、主要完成人的学术思想贡献:
项目简介
太阳活动周的形成、太阳爆发现象的起源和日冕加热机制是太阳物理领域尚未解决的三大世纪难题,前者更是《Science》杂志遴选出的125个重大科学前沿问题之一,因此探索太阳活动周的演化规律及物理机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研究课题。本项目聚焦于太阳物理领域中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重大难题—太阳活动周的形成,取得的研究成果不仅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太阳磁场的起源、维持与演化机制,而且对日地空间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重要科学发现点
1、在国际上第一次发现了南北半球的黑子面积在过去200年内的系统性演化趋势,半球的相位不同时性比幅度不对称性的规律性更强,这对于揭示通量输运发电机模型中的半球耦合机制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一成果被审稿人评价为“探索太阳活动半球耦合的首个统计研究,清晰地给出了通量传输发电机模型中环向磁场的直接理解,对于推进发电机理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贡献”。
2、发现并比较了极区光斑和黑子活动的混沌特征和分形属性,并对环向磁场和极向磁场的长程相关性进行评估,进而定量地给出太阳活动周在中短时标上的预报尺度,为约束发电机模型中的非线性动力学过程以及重构太阳活动指数提供了有价值的物理信息。英国学者E.Covas发表在A&A上的论文进一步确认了该研究结论,并成功地推广到黑子蝴蝶图的二维时空预报研究中。
3、通过研究太阳平均磁场和日冕绿线辐射的较差自转特性,首次在国际上揭示出不同尺度的磁流元胞在太阳自转的时空演化中的贡献程度,极大地促进了较差自转理论模型的发展。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太阳物理权威学者、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的V.M. Nakariakov教授的高度评价,其在MNRAS和A&A上连续发表的多篇论文中重点强调了他们的工作,表明该工作的原创性和显示度是十分鲜明和突出的。
主要学术代表作
本项目在天文学领域的国际主流期刊上公开发表SCI检索论文20篇,8篇代表性论文和12篇核心论文的累计影响因子为40.339。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认可,引用次数达243次,其中SCI他引为133次。
1. Deng, L.H., Xiang, Y.Y., Qu, Z.N., An, J.M., Systematic Regularity of Hemispheric Sunspot Areas Over the Past 140 Year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6, Volume 151, Issue 3, article id. 70.
2. Deng, L. H., Li, B., Xiang, Y. Y., Dun, G. T., Comparison of chaotic and fractal properties of polar faculae with sunspot activity,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6, Volume 151, Issue 1, article id. 70.
3. Deng, Lin-Hua., Qu, Zhong-Quan., Yan, Xiao-Li., Wang, Kai-Rang., Phase Analysis of Sunspot Group Numbers on Both Solar Hemispheres,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13, Volume 13, Issue 1, pp. 104-114.
4. Qu, Z.N., Xie, J.L., Long-term Periodicity Variations of the Solar Radiu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13, Volume 762, Issue 1, article id. 23.
5. Xiang, N.B., Qu, Z.N., Zhai, Q., Periodicity of the Solar Full-disk Magnetic Field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4, Volume 148, Issue 1, article id. 12.
6. Xiang, N.B., Qu, Z.N.,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of the Sun as a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16, Volume 151, Issue 3, article id. 76.
7. Deng, L. H., Li, B., Xiang, Y. Y., Dun, G. T., Multi-scale analysis of coronal Fe XIV emission: The role of mid-range periodicities in the Sun-heliosphere connection,Journal of Atmospheric and Solar-Terrestrial Physics, 2015, Volume 122, pp. 18-25.
8. Deng, Linhua., Qu, Zhongquan., Dun, Guangtao., Xu, Chenglin., Phas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ar Faculae and Sunspot Numbers Revisited: Wavelet Transform Analyses,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Japan, 2013, Volume 65, No.1, article id. 11.
主要完成人的学术思想贡献
邓林华:负责项目的总体规划、科学思想的凝练和研究方案的设计。代表性论文1-3,7-8的第一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以上。
屈智宁:主要参与人,负责太阳活动指数的数据合成和分析研究。代表性论文4的第一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以上。
向南彬:主要参与人,负责太阳磁场的较差自转和时域特征研究。代表性论文5,6的第一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80%以上。
安建梅:主要参与人,负责太阳黑子面积的半球耦合规律的研究。代表性论文1的参与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
向永源:主要参与人,负责程序的编写和数据预处理。代表性论文1,2,7的参与作者,在该项研究中的工作量占本人工作总量的6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