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研究任务招标指南

昆明植物研究所 2018-09-0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B类,以下简称专项)已获批立项,即将进入实施阶段(2018-2022)。 

  专项围绕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格局与生命策略这一核心需求,从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与格局物种的适应策略与响应机制群落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修复策略等四个主要研究方向展开,系统阐释大尺度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演化规律与格局动态成因,关键物种生命生存策略与适应机制,群落生物多样性构建机制与物种共存理论,生态系统功能与修复的基础理论,促进生物多样性理论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力争解决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核心科学问题上有重大突破,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理论和新范式。依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规定,围绕专项目标,采用顶层设计,通过重点任务委托和自由招标相结合的方式组织专项研究任务实施和团队建设。 

    

  一、申报范围及研究内容 

  按照专项总体实施方案框架和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管理规定,本专项设置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与格局物种的适应策略与响应机制群落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修复策略四个项目,每个项目下设若干重点方向。此次申请在所属重点方向下按任务申报,同一研究内容不能在专项不同的项目重复申报。 

  项目一: 生物多样性的演化历史与格局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的维持受到地质环境变迁和演化历史的重要影响。本项目拟选择东亚季风区(特别是中国西南山地),揭示在渐新世末以来区域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规律和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阐明辐射分化类群物种形成的历史成因与机制。拟对以下3个重点方向招标。 

  1)生物多样性的演化规律与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 

  基于DNA序列和基因组等大数据的整合分析,构建区域整体生物多样性的生命之树,并估算各分支的形成时间,提示大尺度区域的物种多样性的演化历史与形成规律,为青藏高原隆升与东亚季风形成等重大地质历史事件提出生物学证据。系统研究代表性生物类群在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季风形成或强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演化的时空格局变迁,阐明特有生物类群的形成规律和多样化途径,揭示区域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动因。 

  2辐射分化生物类群的起源与分子机制 

  选择代表性辐射演化类群,提示物种多样化的形成过程与地史及生态因子的关联性解析物种快速分化的关键驱动因子与生态适应机制;基于多种组学方法,研究导致关键性状(形态、结构和生理性状等)适应辐射分化的遗传基础,阐明不同类群适应性进化的机制和特点。 

  3关键物种的迁移速率和分布区变迁规律 

  选取代表性生物类群,综合群体遗传学、谱系地理学和进化基因组学,结合古气候、古地质和古孢粉学证据,利用溯祖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研究在第四纪以来环境剧烈波动下物种分布范围的变化趋势和迁移速率,揭示和预测关键物种的迁移速率和分布区变迁规律与式样。 

  项目二: 物种的适应策略与响应机制 

  基于多种组学数据、表型分析和模型模拟等方法,从形态、生态、行为、生理、遗传等层面,研究环境变化对关键物种进化和生存的影响,阐明关键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策略与响应机制,预测物种生存的临界点与灭绝风险,发布生命策略指数。拟对以下2个重点方向招标。 

  1)种内适应策略及其分子机制 

  基于种群基因组、进化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研究方法,分析关键物种的种群历史动态和格局形成的演化历史,从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解析与适应环境相关重要性状的决定基因及信号通路,揭示导致关键性状改变的分子基础,阐明环境变化下物种的适应策略及其分子机制。 

  2)物种灭绝风险预测与保护性干预 

  构建空间直观的物种灭绝模型和物种灭绝风险评估模型和预警系统;利用物种灭绝模型,根据临界点特征建立物种多样性变化预警信号体系;建立物种生命策略指数,模拟各种保护性干预措施对物种生存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有效性,筛选出保护性干预方案。 

  项目三: 群落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机制 

  基于中性理论和生态位理论,揭示区域物种库、生境过滤、生物种间互作等对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阐明东亚季风区多尺度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生态成因与基本规律。拟对以下2个重点方向招标。 

  1多营养级互作对群落多样性维持的分子机制 

  基于森林生物多样性大型控制实验研究平台,结合大样地幼苗动态和树木生长、种间相互作用等环境生物要素,系统研究中国东亚季风区典型森林群落土壤微生物和昆虫与植物的关系,明晰高营养级物种类群-植物正负反馈对群落多样性维持及物种相对多度动态变化的作用方式。 

  2物种共存机制的区域分异规律 

  选取东亚季风区系列森林样地,采用地面调查结合近地面遥感的方法,定量评估不同群落内物种功能性状的差异,通过多样地比较研究的方法,揭示功能性状、密度制约对植物生长和存活及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阐明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区域分异规律以及生物多样性格局的生态及生物地理成因。 

  项目四:生物多样性丧失与生态修复策略 

  研究东亚季风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类群的起源、特有性和生态需求,解析物种的濒危与维持机制,提出整体修复策略,以延缓或逆转以东亚类群为代表的水生生物的衰退或濒危趋势,为长江水系绿色生态廊道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拟对以下3个重点方向招标。 

  1)东亚季风区鱼类的生态需求与物种多样性承载力 

  通过个体与种群生态学调查、无线行为跟踪、声纳回声定位并结合地貌水文学研究,系统分析鱼类各亚类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时空和生态过程完整性。通过稳定性同位素技术等解析食物网结构及能量流动规律,结合区域遥感分析,定量评估长江水生态与生物多样性的总体承载力。 

  3)长江水系物种多样性的丧失与预警与拯救 

  研究关键物种的种群参数(产卵、索饵、洄游、补充群体、存活率等)对环境扰动的响应,评估主要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及累积效应,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过程与关键驱动因子,构建物种濒危临界点的预警模型,提出濒危物种的拯救性干预策略。 

  4)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自然化策略 

  通过区域(近百个浅水湖泊)湖沼学、生理生态学及模型模拟等手段,解析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关键类群——水生植被的衰退与稳态转换机制,研究多因子(环境恶化、生态位压缩、食物网破坏与生态廊道阻断等)对物种生存的联合胁迫机制,确定关键水生生物类群的物种生存状态指数,从完整、连通、健康及时空连续性的角度提出江湖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修复与再自然化策略 

    

  二、申报要求 

  1.专项任务申请单位为中国科学院院属研究单位。相关单位应在对申请书内容和申请人资格进行严格审核的基础上,择优推荐上报。 

  2.申请人为我院所属单位全职在岗研究员,主要从事与专项相关的研究并具有较好研究基础,要求保证4/5以上时间用于本先导项目研究工作,申请此专项任务的人员不得同时承担其他在研先导专项任务。 

  3.申报内容符合指南申报方向和研究内容。 

    

  三、申请书撰写说明 

  1.按照附件中的申请书格式撰写,要求文字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请材料双面打印并左侧平装装订成册,同时附上电子版。 

  3.申请材料应有申请人和申请单位法定代表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申报受理与遴选 

  1.申请书纸质版由申报单位科技处分类汇总、审核并加盖本单位公章后,一式1份,连同申请项目汇总表纸质版1份,于2018915日下午5点前寄送至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同时请各申请单位将申请书与汇总表电子版发送至联系人电子邮箱。逾期不予受理。 

  2.申请受理后将进行形式审查,如申请内容不符合指南或有违反有关规定(如不能包含涉密内容)等情况的,不予受理。 

  3.通过形式审查的申请书将由专项组织专家进行书面评审,并根据书面评审结果组织遴选答辩,会议答辩时间另行通知。 

  4. 各项目资助强度将根据会议评审结果确定。 

  五、联系方式 

  1.邮寄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蓝黑路132号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B类先导专项办公室 

  邮编:650201 

  2.联系人:周梦媛,0871-65223503zhoumengyuan@mail.kib.ac.cn 

       李晓贤,0871-65223170,lixiaoxian@mail.ki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