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 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研动态
昆明动物所在恒河猴谱系地理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日期:2013-02-20 |来源:昆明动物研究所 |作者:武善金、罗静 | 【 【打印】【关闭】浏览次数:

众所周知,恒河猴(Macaca mulatta)是最重要的灵长类实验动物之一,也是灵长类中最广布的类群,从西面的阿富汗到东面的中国沿海,从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到印度中部,从中国的广大中南部到印支半岛中部的广阔区域都有分布。因而,恒河猴可能是研究高原形成与非人灵长类遗传结构相关影响的最佳模式生物。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张亚平院士课题组与四川大学岳碧松教授课题组合作,运用系统地理学的方法,对中国多个地点的野生恒河猴群体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史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团队同时选取母系遗传的线粒体基因和核基因遗传的微卫星基因两种不同的分子标记,运用一系列的系统地理学的分析工具,对两组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分子标记所反映的遗传结构显著不同:线粒体数数据表明恒河猴大约形成在2.31个百万年前,在中国境内大约在1.15个百万年前形成了东部和西部两大单倍型组。相对于东部单倍型组呈现出的更大的单倍型多样度,西部单倍型组呈现出了更多的地理遗传结构,这一遗传结构的形成可能与发生在更新世晚期的青藏高原的隆升和第四纪冰川两大地质事件有关。微卫星数据的分析结果支持东部和西部两大单倍型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分化,从西部到东部方向具有更大的基因流动。由雄性个体在不同群体之间的迁移所形成的基因流动,可能导致了母系遗传的线粒体相对于两性遗传的微卫星具有更大的分化。

此外,该研究团队也从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在东部和西部两大群体分开保护的同时,特别注重遗传多样性较低的海南、河南等群体的保护。基于前人对猕猴群体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实验圈养的个体,本次研究主要是对野生群体进行了研究,这对实验圈养的个体下一步确定单倍型类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该研究于2013年2月6日在线发表于PLoS ONE (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55315)。该研究成果由四川大学的武善金博士和云南大学的罗静副研究员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成果受到编辑和审稿人的一致好评,认为是猕猴野生群体遗传学方面重要的研究。

 
相关新闻
·版纳园对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医学和药物研究动物模型“十二五”规划研讨会在昆明动物所召开
·昆明动物研究所关于东亚人群源流研究取得新进展
·昆明动物所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研究取得新进展
·中国野鲮亚科分子系统发育最新研究进展
·SIVmac239感染中国恒河猴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研究取得新进展
·昆明动物所在新基因的功能起源和进化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昆明动物所在两栖类分子谱系地理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西黑冠长臂猿鸣叫个体特异性发生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Nature Reviews Genetics专栏报道昆明动物所新基因起源和进化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 滇ICP备05000233号 滇公网安备53010302001225号 单位邮编:650204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5
电话:0871-65223106  传真:0871-65223217
单位地址:云南省昆明市茨坝青松路19号 电子邮件:office@mail.kmb.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