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分院推出“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普惠民实践系列活动”

科技与教育处 2021-09-13

  在第18个全国科普日来临之际,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作为云南省全国科普日活动的主办单位之一,联合多家单位组织策划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普惠民实践系列活动——2021年全国科普日”。此次活动是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具体实践活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办身边事”为出发点,以宣传重大科技成果、弘扬科学家精神、喜迎COP15、助力乡村振兴为主线,计划在9月期间,面向公众开展社会需要、群众喜欢、影响力大、服务面广的8个特色主题系列科普活动,扎实推动科研科普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公众,让活动见实效,公众得实惠。   

云南省2021年全国科普日活动启动仪式    

  2021911至12日,第一期活动正式启动。第一期活动共有4个主题,其中3个特色主题活动依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特色、专业、丰富的科学教育资源和科普平台优势,通过科学、互动的宣教理念和参与方式,分为“复活”生命的艺术、给滇池金线“打针”、认知神奇的昆虫3个特色主题,让公众享受科研成果科普化带来的成果;1个特色主题活动在昆明动物园举行,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活体动物面对面“对话”,通过通识教育、专题教育、实践教育,让公众充分感受云南“动物王国”的魅力,喜迎COP15 

  主题一:“复活”生命的艺术 

  在科学大讲堂里,听昆明动物博物馆“博导”吴东东馆长讲述动物科学知识,学习平时课本里学不到的科学知识,面对面交流,感受科学的奥秘,掌握科学方法,学习科学家精神,让孩子们知道科研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求真的过程,需要坚持,需要不断学习;标本制作大师手把手教授动物标本的制作,化身小小标本制作师,通过认真观察动物特征,识别自然色彩,亲手体验“复活”动物的新奇和标本制作技术。 

“复活”生命的艺术活动现场    

  主题二:给滇池金线“打针” 

  昆明动物研究所杨君兴团队在鱼类研究上成果不断,探索提出了“花--螺蚌-鸟”的高原湖泊湿地生态修复模式。为迎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的召开,此项活动通过科学家潘晓赋老师着重介绍滇池流域的鱼类组成、水环境对鱼类多样性的影响、鱼类保护方案和现状,以及开展工作和取得的成果,让孩子们了解滇池金线的外形特点、滇池水质环境对滇池金线生长的重要性、保护滇池特有水生生物的意义及滇池水生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的意义,分组动手操作,掌握荧光标记的原理和方法,对滇池金线进行荧光标记,了解进行鱼类野外监测的方法及意义,加深对鱼类资源保护的认识。

给滇池金线鲃“打针”活动现场    

  主题三:认知神奇的昆虫 

  昆虫是动物界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个体数量也最大的类群。从3.5亿年前出现到现在,它们不但已经成为自然界生物圈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也是维持自然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此次科普互动活动带领孩子近距离观察活体昆虫及昆虫标本,了解什么是拟态,昆虫的基本身体结构,蝴蝶的一生如何变化,如何化“蛹”成蝶,对自然生态有着怎样的秘密等等,听科学家李学燕老师讲解“小虫子”的“大世界”,体验科技文创新玩法,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蝴蝶标本,把美丽带回家。 

认知神奇的昆虫活动现场

  主题四:探秘动物王国亲子小课堂 

  动物园是搜集饲养各种动物,进行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供公众观赏并进行科学普及和宣传保护教育的场所。此次活动带领公众走进全国十佳动物园——昆明动物园,了解动物的多样性。本次活动,公众化身犀牛守卫者为,走进犀牛馆,探寻白犀牛的秘密。把有关犀牛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特殊习性等科学知识点设计为探秘任务,通过科普知识小课堂、亲手制作食物、化身动物小医生,绘画自己心目中的犀牛、制作特殊胸章等方式,激发公众主动观察的兴趣,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爱护环境的观念。 

  

探秘动物王国亲子小课堂活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