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文台在变形超新星研究中取得进展

云南天文台 2025-01-13

近日,云南天文台翟倩博士及其合作团队在变形超新星SN 2014C的观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为揭示这类罕见超新星的爆发机制及其前身星最后的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信息。相关研究成果《SN 2014C:一颗在复杂富氢环境中爆发的变形超新星》(SN 2014C: A Metamorphic Supernova Exploded in the Intricate and Hydrogen-rich Surroundings)已于1月10日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期刊《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SN 2014C是一颗著名的超新星,其光谱分类在爆发后经历了显著变化,从最初的贫氢Ib型逐渐转变为富氢的IIn型。这种转变表明,SN 2014C的前身星在爆炸时其外包层的氢几乎被完全剥离,并在不远处形成了致密的星周物质。这一罕见且复杂的现象在过去十年中一直吸引着天文学家的关注。

翟倩博士团队依托丽江2.4米望远镜,发布了SN 2014C最完整的早期观测数据,并发现了更早的超新星和星周物质相互作用的证据,从而填补了内层星周物质信息的空白。通过构造放射性衰变加延迟相互作用模型,研究者成功解释了SN 2014C复杂的光变行为。

这些观测数据不仅揭示了SN 2014C爆发初期的详细物理过程,还为其后续的光谱转变提供了关键线索。综合分析早期测光、晚期光谱以及长达十年的射电和红外观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SN 2014C周围星周物质密度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出U型变化。这种复杂的星周环境对超新星光变曲线以及光谱演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此次研究不仅加深了对SN 2014C这一特殊超新星的理解,也为研究其他变形超新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对这一独特天文现象的深入探索。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云南省“兴滇英才”计划、云南省科技计划、中国科学院“西部青年学者”以及国际超新星中心等的资助和支持。

论文链接

左图:超新星SN 2014C和外层星周物质示意图,爆炸后超新星抛射物(中间蓝白色小圈)逐渐和外层星周物质发生相互作用;右图:上方是光谱形态演化,从贫氢的Ib逐渐演化为富氢的IIn;下方是热光度及其模型拟合,揭示出从早期开始存在的SN-CSM相互作用所提供的额外能量,彩色箭头分别标出了上方光谱对应的光变时刻。